2012年12月16日 星期日

「殺父文化」及「殺子文化」

昨天在熱討論中,我提出中西文化的比較是"殺父文化"及"殺子文化",當然回響是負面的。可能殺子文化的名稱是用得不好,但我是希望利用這問題引出反思。

這比較方式是來自1983年 孫隆基《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我是在大約1985年閱讀的。和我以下轉載的文章第一句相同,閱讀時是頗為吃力,心裡是有很强忐忑不安的感覺。特別是,如何與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作出分別。由於閱讀時距今有一段時間,內容有點糢糊。同時我不是完全同意書中的內容,但閱讀這本書,確是令我有一次很好的反思。

對於熱愛中國哲學的同學來說,是有很大"能力"及"理証"完全推反書中的內容。我不是不愛中國哲學,身為中國人,中國哲學是我的根,但我對於以古聖為不可推反的方法研究中國哲學,我是絶不同意及感到很難過,為什麼今人難勝古人,這是進步,還是古人已能說出終極的真理。

不錯,中國哲學是很美,簡易的文字中是包含了博大高深的學問。但是這種美,卻是留給後人很大空間加上附註。表面上是高深,但以一個反思的角度來看,這可能是不敢面對批評的上佳安排。這亦表現出我們的文化是有堅忍、刻苦,但缺乏勇氣及冒險精神、因為這種玄,是可以用很多方式來化解批評,是高深藝術」的表現。

好了,說到這裡,必須停筆,以免對熱愛中國哲學的高手不敬。但最後,如果是想批評這種反思方法作為既定立場的同學不要看這本書,因為不同的立場是永遠不能相融,看了也只會强化本身的信仰。但是如果希望作一次反思,這是可以選擇的安排。

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idWriter=0&strItem=books&idArticle=94652

我是很希望中國哲學的高手出來討論,你們的沉默是中國人的禮儀的表現,但是缺少了你們的意見,是這討論平台的遺憾。


11 則留言:

  1. Tony兄對中國哲學似乎很執着"反思","推反","開放"等等這些字眼.因為中國人把中國哲學視為永恆的傳統,傳統就不容易推反或接受他人批評.要批判儒學嗎?多的是!我介紹你找杜維明先生好了,他對儒家有一針見血的批評,雖然他本身也是儒家一份子.還記得,我只是好奇想問為何孔子之仁學只照顧男性,適用於男性,從來沒有提及女性呢?就這樣一個小問題,吳明老師就已經不高興.

    回覆刪除
  2. 在下自問於中國哲學方面根基薄弱,無甚識見,顯然並非閣下希望出來討論的對象。事實上,在下亦未有意參與有關兩種文化的討論;但還是想先了解閣下的用意:哲學是為追尋智慧認識真理。因此,在下想不論是何方哲學,最終也是殊途同歸。所謂不同的殺X文化,其影響不在於令中國哲學與非中國哲學本質上產生任何分別,而是或會引致身處不同文化地域的哲學學者採不同學習與研究的取向。閣下一方面欣賞中國哲學之優美,另一方面又似不忍見某殺X文化對中國哲學發展或可構成的不良影響。敢問現閣下所採希望「中國哲學的高手」出來討論的取向,豈非亦與某殺X文化的固步自封如出一轍?

    回覆刪除
  3. 如果說我是執著,我同意我的"表達方式"是有問題。但希望這缺失不會影響正向討論,及能刷出恰當的火花。事實上,我在討論前,是會努力搜查資料,當然這不能確保意見能夠客觀,但對我有限的知識來說,已是最佳方法擴闊思想領域。做不到,只是我能力有限,但我相信是要持有面對批評的勇氣。

    返回主題,我談的是"文化",不是"儒學",其實我覺行儒學有問題,亦只屬於文化結構問題的受害者 (或產品)。以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來說,文化是包括"哲學"、"宗敎"及"藝術";在康德三大批判來說,便是"真"、"善"、"美"。中國文化在"善" (道德) 與 "美" (文字藝術) 方面的發展,是比任何民族為快。但是求"真"方面,中國文化是出現很大的問題,相信大家可能比較接受這論証。

    以哲學歷史來看,人類歷史上,中國哲學的突破時刻是在春秋戰國 (公元前770 - 221年) 的百家爭鳴。而歐洲是開始於蘇格拉底三師徒(公元前469-322年),所以中國哲學文化是比西方為早,而且更濶,更多學者參與。其後,中國有魏晉玄學至宋明理學的天人合一 (王陽明1472年-1529),只是起伏中不能超越春秋戰國的盛勢。而歐洲卻有敎會的黑暗時代,令發展停滯,直到科學發展之後,才有培根、笛卡兒、洛克、康德、黑格爾等出現,發展期是落後於中國。所以說西方發展比中國好的說法是不全面。但是改變的轉捩點可以說是科學發展 (16世紀,元1500)。所以問題是要討論為什麼科學革命不是在中國 (這點在科技哲學中學過,但不想在此討論)。所以我要討論的是文化結構的問題。是要在文化層面建立科學觀。

    Chris 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執著於"反思"、"推反"、"開放",我同意"反思"及"開放"兩項,但不同意"推反"。我說過大約兩次,我們是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新思維是要建立在舊有知識上。所以推反巨人是錯誤的,同樣地,矮化其他學說也是不正確,我們是要找可以站的住腳的巨人肩膀。但是如果要將巨人神化,作為永遠不可 (或不應) 超越的高度,問題必會出現,這會令我們將不可能看到比巨人遠的地方。我是希望有中哲高手,在中國哲學基礎上建立屬於新中國的哲國,而不是將今人的說話放在古籍中作為"註疏",永遠倚在巨人膝下,享受巨人保護的安全感。我所以希望中哲高手出來指正,是我自私地希望借他們的肩膀看得遠一些,並不是希望作戰 (因為我沒有這能力)。

    中國”文化”是在很强的保護性,派系私心是死結。要保護派系 (或家族) 的崇高,便建立了階級制度 (這也是儒學三崗五倫的成功點) 。師傅授徒永遠是留有一手 (這不應是孔子的意願,因為他是有教無類),目的是不希望徒弟超越自己。近日我聽到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有一個已去世的國畫大師以繪一種禽鳥出名 (不想在這裡說出),不容易收徒弟,收徒時亦要徒弟承諾不能敎其他人繪那種禽鳥,同時他是用一種特有的顏料,他的徒弟也只能得到很少的份量,所以這技術可能永遠失傳。其中深層意義便是不許徒弟超越自己,是代表殺死徒弟成長的機會,這便是殺子文化的解釋。而這文化是代代相傳,在執行中,因為要敎導下一代明白這"道理",便要矮化自己,潛意識地將說自己放在古聖之下,即是要後人也明白要永遠在自己以下。儒家永遠是孔孟,而道家也不能超越老莊。其實孔子是突破將敎育推廣,是一個良好的根,孟子學說是已經超越孔子,但由於他要執行這文化,所以是不會建立屬於自己的門派,或是說出孔不足的地方。

    根據黑格地緣學說來討論,歐洲因為文化是山區及海洋文化,比較有冒險精神,激發了自我意識,所以在教會及權力壓迫下,仍有耶穌,哥白尼,伽利略等不怕死亡的行為,超越前人是他們的意志 (如蘇格拉底三師徒、康德以後的學說)。但中國的文化是要將不屬於自己派系的學術作為次文化 (如醫學,星象,工藝,音響),而人民也樂於認同,東方是禮儀是叩頭,是要屬下將自己地位放到最低。這是文化的差異,希望我們有問題發生時,是自行解決是不是將古聖請出來或活在古聖陰影下。

    文章比較長一些,請諒。

    回覆刪除
  4. 孔子教人「己所不慾勿施於人」、「己慾立而立人,己慾達而達人」。可惜人心不古,利慾薰心,自私自利,甚至把前人的說話扭曲以借勢壓人,由此使習非勝是,代代相傳,便成為一種文化,而上所述之所謂殺子文化便是其一。相信孔子死的時候,勢也想不到會有這種文化產生,不然的話,肯定他會死不冥目。孟子的確能一語道破孔子底仁學,而直指良知善性,他以「性善論」為標旗,到處宣傳向善,一點都沒有矮化自己。孔孟都是生於春秋戰國這個大動盪的時代,不過孔子比較幸運,有歷史記載他和學生們的事蹟。至於孟子的學生是何許人?他有沒有建立自己的門派...就沒有足夠資料顯示。所以,無須猜想他是要執行這文化,所以是不會建立屬於自己的門派,或是說出孔不足的地方等等。

    回覆刪除
  5. 其實各處村鄉各處禮,有文化差異是正常事。中國文化是「夷夏之辨」,但沒有故意排斥別人,而是採取同化政策。相比之下,可能有些國家也沒有這種氣度。借古通今,學聖賢之道是想增加自己的智慧去解決問題。不過如佛家所說,要悲與智共用,否則就只有愚蠢。

    根據梁瀨溟先生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講西方是屬於向前衝的第一進路文化,所以他能開出科學與民主,但缺乏心性的培養,很快就會走到他的盡頭,而未來的文化世界將會是中國領導(儒家思想)。

    回覆刪除
  6. 文化不是一日形成的,要改是不容易。問題是否願意去找出自已不足的地方。"同化"是一個非常"好"和"美"的名詞,但是"同化"的背後,是否首先要有足夠能力去找出兩者的不同的地方,不是將自己的一套放在最高位,而要別人依從。中國的不足,便是這樣强而有力的家長制,是沒有科學觀及民主。如果以為科學觀及民主是會走到盡頭,而盡頭的背後便是第二個家長制,這可能便是黑格爾的批評,本質上,我們是循環不息的困局。

    如果只强調心性,不以科學觀及民主作為基礎,是否能走出家長制度的困境,這便是問題。個人意志的成長,不應只由家長賜予,是要自我培養的。如果以為可以利用"心性"同化世界,等待科學與民主走到盡頭,可能只是一個永遠不能實現的鳥托邦而已。在龜兔賽跑中,我們是龜,但亦是睡得很甜的龜。

    回覆刪除
  7. 佛家是出世、道家是厭世、儒家是入世。三者中儒家是最務實且剛健向上,追求平等和諧,冀望大同世界。儒家從來都沒有反對科學與民主,只是較重視〝心性〞的發展。牟宗三先生在論〈上帝隱退〉一文中曰:「上帝的隱退與否,實決定於人的精神表現之方向。人的精神,如是向下向外,專傾注於自然與物質,則不但可以忘掉其自己,且亦遠離於上帝….更無所謂意義與價值。」換句話說,人不斷的向下向外追尋,最終都是需要找回他的〝根〞來支撐著自己。而這個〝根〞就是〝心性〞、〝仁義〞、〝良知〞。一個理想的國家或社會不但要有科學與民主,而且更需要有這個〝根〞,否則科學與民主也會變作偽善的幫凶。

    中國歷史文化悠久,風俗習慣有好有壞,主要是由人的行為目的所聚成,但人心複雜,私慾茂盛,就算是儒家主張「內聖外王」的工夫數千年來也未能把中國人的「各家自掃門前雪」的觀念完全改變,更何況是所謂「家長制」。由此,我們要有一個比較客觀和公平的視點去嘗試欣賞儒家的心性之學。若用家傳户曉的龜兔競賽來比喻,或許現在大白兔(西方)的確跑得快,不過大家都知道,最後真正的勝出者還是龜(儒家)啦! 若這是真的,不禁要大讚梁漱溟先生確有慧見,因為他於1917完成他的名著《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就已經指出:「中國文化以孔子為代表,以儒家學說為根本,以倫理為本位,它是人類文化的理想歸宿,比西洋文化要來得“高妙”,認定〝世界未來的文化就是中國文化復興〞,認為只有以儒家思想為基本價值取向的生活,才能使人們嘗到〝人生的真味〞。

    回覆刪除
  8.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任何哲學家也會有一個抱負,是相信自己的學說是世界的領導者。也許我們先要反思:學說的內在因素,是否有不足的地方,是否有自相矛盾。如果有不足的地方,便要改善。既然知道 "人心複雜,私慾茂盛",那麼問題便是如何將「內聖外王」的心性推到各個人的心中,變成倫理的主導者。否則,"復興"的希望,只是一個大同世界的鳥托邦而已。


    回覆刪除
  9. 為天地立大本,教化人們去惡揚善,以「內聖外王」為導向本是儒家一向的宗旨,儒者的終身工作,儒家的終極關懷。由孔子始以「有教無類」去點醒人之「仁」到現在數之不盡的儒者學者去推行教學德育,成效如何,相信大家有目共睹。他們都知道要改變娑婆世界中有情的貪嗔癡是談何容易,不過大部份的儒者沒有放棄他們的理想,仍然默默地耕耘,欣然地提倡儒家哲學,而近代的牟宗三先生、唐君毅先生可以說是表表者。其實,不管將來儒家是否有"復興"的希望,或只是一個大同世界的鳥托邦也好,最重要都是今天我們先做好自己,互相幫助,互相切磋,同道互勉吧!

    回覆刪除
  10. "....推行教學德育,成效如何,相信大家有目共睹"

    看到這麼,心中是非常難過。中國人的公民道德如何,也是世人對中國的批評。如果這是成效,那裡來"復興"的希望。

    回覆刪除
  11. 唉!大家都有眼見今天中國人的公民道德如何,我心中也像彼一樣難過....而前文所說「"....推行教學德育,成效如何,相信大家有目共睹"」即在此意,沒有妄顧事實而盲木讚揚儒家。但無論人的德性是如何難治也好,大部份的儒者都沒有放棄他們的理想,仍然默默地耕耘,這是不爭的事實。儒者夢想有儒學復興的一天,尤其是在現今中共掌權的中國,看來肯定是長路漫漫,但有理想總好過惱內生草。總的來講,欣賞原發帖者對中國文化獨特的識見,願大家共勉,互相學習。

    回覆刪除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